长白山科研机构

保护区内现有科研单位6家,分别是长白山管委会下设的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省地震局下设的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下设的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定位站)、长白山管委会下设的长白山气象局、吉林省环保厅下设的长白山环境监测站(简称生态站)和吉林省水利厅下设的长白山水文站。

1.长白山科学研究院

成立于2006年1月,是经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的隶属于长白山管委会的综合性科研单位,是在1960年成立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科学院的主要职能是立足于长白山的森林系统的发展和演替规律等基础研究,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开展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园林绿化、中草药及林副产品的应用开发研究及推广示范工作。

2.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

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成立于1995年12月31日(吉编办〔1995〕181号文件),台站代码为22004、22041,为吉林省地震局直属事业单位。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目前拥有两个有人值守台站:温泉观测站(1999年10月至今),台站代码:22004,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距二道白河镇50千米。台站位于天池火山锥体的底部,高程1800米,区域上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降低,水系较为发育。台站距中朝边境约3千米,距天池火山口湖2千米,距小天池火山口约0.5千米;中心站,台站代码:22041,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城区南部边缘高地(2008.08至今),海拔780米,南距天池火山口约45千米。温泉站距中心站38.5千米。

3.长白山定位站

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前,东北森林资源遭到了大规模破坏且幼树病虫害严重,这些森林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977年,中国科学院责成有关专家在吉林省为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了考察研究。1978年8月,“陆地生态科研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正式建议,在拥有东北第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规划(草案)》中,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五个重点之一。11月,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建议将长白山站的一部分工作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1979年,经过不到1年的准备,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由王战、阳含熙等著名生态学家牵头正式创建。

长白山站位于长白山北坡山底(东经127°42′55″∼128°16′48″,北纬41°41′49″∼42°51′18″),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1993年加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站试点站,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站,定名为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中国通量研究网络(ChinaFLUX)和大气本底监测网络成员,2010年被评为中科院优秀野外台站,2019年被评为优秀国家站。

4.长白山气象局

2012年吉林省长白山气象局成立,隶属于吉林省气象局,主要负责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行政区域内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预报预警、情报信息,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以及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领导和协调下,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管理、指导和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

长白山气象局的机构规格为正处级,内设办公室、防灾减灾科、政策法规科3个职能管理科室。长白山气象局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4个。具体为:长白山气象台、长白山天池气象站、长白山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和长白山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其中,长白山气象台和长白山天池气象站为科研业务机构。长白山气象台主要负责天气预报预警工作;长白山天池气象站1958年建站,负责向国家和省气象台汇总观测数据,同时负责对长白山的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旅游天气预报等气象资料提供相关监测数据。长白山气象局下设3个区级气象局,机构规格为正科级。具体为:长白山池北区气象局(内设观测站)、长白山池西区气象局(内设观测站)和长白山池南区气象局。其中,长白山池南区气象局已获中国气象局批复,正在组建中。

长白山气象局还设立了长白山气象学会、长白山气象与气候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成员单位两个部门负责科研创新相关工作。长白山气象与气候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是吉林省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之一,于2017年6月2日成立启动,是以开展长白山地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科学考察、预报预测、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分析等科学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基于以往的研究基础,突出全球气候增暖典型区、显著区、敏感区和关键区——长白山地区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特征和演变特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区域气候响应规律,形成中纬度地区典型的山地天气与气候特色领域和体系。中科院院士王会军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大气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13位专家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任实验室特别顾问。

5.长白山生态站

长白山生态站位于素有“长白山下第一县”美誉的抚松县城,站址坐落在长白山腹地的中心地带,距离长白山天池公路里程仅为86.5千米,是针对长白山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生态监测站。2002年4月,吉林省编委正式行文批复吉林抚松长白山生态环境监测站为隶属吉林省环保局(现名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规格为处级待遇,列省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0名。2007年3月,为加强长白山区生态环境和其他水、气、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能力,省政府决定将吉林抚松长白山生态环境监测站由吉林省环保局整建制划转至长白山管委会。

长白山生态站为全国环境监测系统二级站,现有生态地面野外监测样地12个,主要承担长白山生态环境监测及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水、气、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监测。2012年被确定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森林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长白山)”,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全国确定的4个森林生态环境地面定位监测站之一,也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吉林省唯一的森林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同时开展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2016年5月,根据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加挂牌子等事宜的通知(吉编事字〔2016〕116号),加挂“长白山空气背景值监站”“长白山保护开发区1.22环境监测中心”牌子,相应增加承担“1.22”专项工作机构交办的监测工作。2019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6〕63号)和《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办发〔2019〕5号)的文件要求,长白山生态站调整为吉林省生态环境厅驻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名称规范为“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由省生态环境厅直接管理,主要负责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要求,“十二五”时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积极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典型地区有条件的环境监测站建立生态地面监测重点站,开展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工作,并逐步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此从不同时空尺度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实现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估,达到基本说清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识别生态环境风险以及预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目的。2012年,在确定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森林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长白山)”的基础上,长白山生态站又在天地一体化的“地”上积极开展了长白山生态环境地面监测工作。以获取有效的、完整的环境与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并掌握长白山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发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找出对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影响的人为活动因素,针对其研究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从而为减少自然资源退化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提出科学依据,为利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指出方向;为探索长白山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做技术支持;为各级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管理和保护措施服务;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履行国际义务服务;为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在长白山这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三个说清”目标顺利完成承担监测任务。监测区域的确定,本着循序渐进,逐步开展的原则。首先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背景监测区域,重点监测自然保护区外围直接影响区域。近期以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即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外围直接受影响的三个经济管理区为监测区域,并随着今后的发展,再逐步扩大监测面积。

6.长白山水文站

为研究天池水文特性,1976年设立了长白山水文站。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和历史情况的调查研究,初步认识和掌握了天池的水文特性。

时间:2023年4月4日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