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貌
长白山是我国一个较为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按地貌成因,大体可分以下类型:
1.玄武岩台地
由第四纪初期喷发的紫红色的气孔状、杏仁状的玄武岩与黑色橄榄状玄武岩所组成,岩层厚达200~400米。范围大约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相对高度约在200米以下。地表多被疏松的火山灰、火山砂和火山砾所覆盖。台地因受熔岩流水平层面构造的控制,地面略有倾斜,海拔以十六峰为中心向四周递降。二道白河、三道白河等河流是改变玄武岩台地的主要营力。由于玄武岩类较坚硬,加之植被郁闭度较大,至今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台地原始面貌,呈现微波起伏的熔岩台地景观。
2.倾斜玄武岩高原
由第四纪更新世末期由裂隙喷发的气孔状、杏仁状的玄武岩与浮石等所组成。介于玄武岩台地与火山锥体之间,地势较明显倾斜,坡度在10°左右,海拔在1000~1800米之间,呈同心圆状,围绕着火山锥体。这个高原由于受到二道白河、三道白河、漫江等江河的切割,河曲嵌入河谷多呈“V”字形的嶂谷、隘谷。
在倾斜玄武岩高原上,分布着很多较小的火山。北侧多为胎火山,西南侧多为火山,并沿着西北方向分布。有的火山口已积水成湖,如王池;也有的突起在高原之上,成为孤立的火山丘,如西南侧的龙头山。
3.火山锥体
主要指以火山喷发口——天池为中心,环池耸峙的十六奇峰所形成的复合锥体。锥体陡峭,坡度有35°~40°,直插云霄。海拔在2600米以上的高峰有8座,其中最高峰海拔2749米。群峰耸立在宽广而平缓的高原和台地之上,山势挺拔,奇绝壮美。
构成火山锥体的主要岩石为新期的火山抛出物。有灰白色浮石、灰黑色气孔状粗面岩、灰绿色粗面岩、火山灰、火山砾和火山弹等,其中以碱性粗面岩分布最广。在天池周围,火山熔岩风化后崩塌下来的岩块形成的冲积扇、石流、岩块大小悬殊,多具棱角。天池北端有一缺口,湖水经过缺口外溢,流至1250米处飞流直下,形成了落差68米高的白色瀑布,这是二道白河之源,也就是著名的长白瀑布。
火山锥体是一座外形保存较好的休眠火山。背湖一侧因长期寒冰崩解和剥蚀,已形成放射状沟系。沟谷一般宽度为300米左右,切割深度在100~200米之间。
4.河谷地貌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发源于长白山的第二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及其支流河谷,多沿构造脆弱线发育。河流最大特征是激流、峡谷和瀑布较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未形成河谷时,水流多沿隘谷、嶂谷和峡谷流动。梯子河是较典型的隘谷,只闻河水流动之声,不见流动之形,呈现了梯子河谷极窄、两壁直立的峡谷特点。
长白山火山锥体下的河谷,多形成两级以上的河阶地和极窄的河漫滩。一级阶地海拔约1198米,宽度约30米,由粗沙、浮石、粗面岩火山砾组成。二级阶地海拔约1200米,宽50米,由火山灰和火山沙砾组成。河漫滩高出水面约0.5米,宽为2米,由粗沙和砾石组成。河流经由上升下切的侧蚀加宽河谷作用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今日河谷阶地的地貌景观。
5.天池火山口
长白山火山锥体顶部的巨大火山口为断陷破火山口,地形上呈负地形。破火山口呈漏斗状,平面上呈似椭圆形,四壁陡立,近于直筒状深陷地下,其最深达933.2米。天文峰南坡湖面上有长约200米,宽200~400米的狭长地带,常年不冻结,并有气泡冒出,水常保持40℃左右。在白头山西坡下的湖面上也存在一处这样的地方。还有白云峰南侧岩石裂隙中每隔3分钟喷出白色热气,气柱高达10米,这些现象说明下部岩浆房仍然不断向外散热。
6.长白山火山群
长白山是因地壳运动和火山爆发而形成的,这一片地区的地质特征也是因同样的原因形成的,因此在长白山周围还分布着100多座火山。著名的有西鹅毛顶子、西土顶子、东土顶子、西马鞍山、东马鞍山、赤峰、老房子小山等。其中最大的火山口海拔2600米左右,直径达4.5千米,深达800多米,呈漏斗形。周围环绕有海拔在1000米左右的小的火山锥体。火口多为溢出口,呈椅形、新月形,山顶平坦。这众多的小火山拱卫着长白山,构成了壮观的火山群,其独特的景观为国内罕见。
7.峡谷浮石林
峡谷浮石林旅游风景区毗邻长白山北景区山门,占地面积5000公顷。是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为一体的火山地质公园,以其独特地貌再现了长白山火山地质形成史,2008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9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火山地质公园等。下属冰水泉景区,有小溪和上百大小泉眼,由百涌泉、连珠泉、鹿饮泉、拱水泉等组成。泉水日流量100升/秒以上,水温常年在6.5度左右。景区内设有火山地质遗迹观测塔,在塔顶可远眺巍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一望无际的原始林海,俯瞰可一览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浮石林大峡谷。峡谷浮石林奇峰、秀水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观光游览。